厉行餐饮节约:从传统到现实
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节俭败由奢。节俭既是人们修身养性的必经途径,也与国家、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。有人说,人类对物质的看法多少有点忘恩负义,你拥有的物质越充分,就越不把它当做一回事,只有当你真正挨饿的时候,才会懂得一碗饭的重要。暂且不论此话的是非,“居安思危,常将有时思无时”却参透了生活的哲理。
一、我国人民的粮食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。
如果说“舌尖上的中国”展现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、美不胜收,那么“舌尖上的浪费”,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,这种是对食物的亵渎。我们虽然逐渐富起来了,但没有理由浪费,更何况不少人经历过饥馑年代,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,更应该敬畏粮食,杜绝浪费。我国仍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,资源短缺问题依然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。对于人口多、底子薄的中国而言,决不能容忍这样的奢侈浪费。
虽然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实现了粮食生产“九连增”,但是未来的路更加艰难。我国人口多,粮食需求量大。随着我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多,城市化率以年均0.8%的速度增长,城市人口每年大约增加1100万人。大批农民工进城后由粮食生产者转变为粮食消费者,粮食消费更多了。同时伴随着消费水平不断提高,居民的消费结构提升。消费加工食品需要消耗更多的原料。比如,苹果鲜食的话,一顿一个就可以了;榨成果汁,一杯果汁要消耗三个苹果。城市里居民蔬菜、水果、肉、奶吃得多,蔬菜、水果消费的增加需要占用更多的优质良田,畜产品消费的增加需要更多的粮食转化。
日前中国农业部种植业司司长叶贞琴曾表示,9年来,尽管我国粮食连年增产,其他农产品也稳定发展,但供求缺口仍然在逐年扩大,进口数量和品种逐年增加。9年间,大豆净进口增加1.6倍,食用油增加近五成,棉花增加六成,食糖增加3.3倍。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趋紧已是不争的事实。
目前我国人均耕地1.38亩,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%;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/4;许多地方留乡务农的农民以妇女和中老年为主;化肥、农药、农用薄膜等生产成本又持续上涨……
按照每人每天1美元的联合国标准,中国至少还有1.5亿人尚未达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最低标准线。即使是按照中国人均收入1300元(远远低于国际标准)的贫困标准线来划分,中国仍然有4000多万人没有脱贫,没有解决生存最基本的温饱问题。中国是一个人均GDP只有3800美元、在全球排名在105位左右的发展中国家。
二、 于国于家,节约的美德不能丢。
崇尚勤俭节约、吃苦耐劳,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也是事业成功的必要条件和“不二法门”。勤俭从生产经营上看是开源节流,从人生观上讲就是自强不息,开拓进取,注重精神追求,反对纵欲享乐的人生态度。“俭可以养高尚之节,可以立实业之本,可以广教育之施”,相反,奢侈危害极大,它“既妨人而亦妨己”。古人讲“由俭入奢易,由奢入俭难。”一旦养成奢侈挥霍的习惯,就很难再回到勤俭节约的生活。
1. 我国自古有尚俭之风。
古人云:“俭,德之共(音洪)也。”意思是说,节俭是道德中最显著的啊!人,不仅要在贫困时注意节省,在富裕起来以后,更要自觉节省。这是对内心的修炼,更是对人格的升华。
诸葛亮在《诫子书》讲到: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明朱百庐在《治家格言》讲到:“一粥一饭,当思来之不易;半丝半缕,恒念物力维艰。”节俭,不仅是对劳动的尊重,更是一个人品格的直接体现。
在节俭方面,我们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堪称楷模。毛泽东同志春、秋两季穿过的一件睡袍,补了67个补丁,领子全换过,袖子已经磨得面目全非,但他一直舍不得丢弃。他还经常教育工作人员,火柴用完了,火柴盒不许扔,买来散火柴装上再用。
周恩来总理曾经讲过:“一切招待必须是国货,必须节约朴素,切忌铺张华丽,有失革命精神和艰苦朴素的作风。”
2.“节约”不是小气,不是寒酸,是一种美德和修养,是现代文明的内在诉求。
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餐桌文明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。现今社会上有一种追求奢华享受的不良风气,尤其是不少年轻人,喜欢排场,讲究名牌、比阔气。聚会就餐要挑选高档酒楼,动辄上千元,餐桌上的浪费十分严重。而对于公款吃喝,浪费数额之巨,更是触目惊心。在国家出台“厉行勤俭节约,反对铺张浪费”的号召之后,宛如给餐饮行业吹来了一阵清风,作为餐饮人我们更要把节约当成一种操守,一种品行,一种素养,一种美德,长期坚持下去。
3. 节约就是增产,节流就是开源。
资源再丰富也是有限的。产值再高,也不能忘了与能源的比例,与人力资源的比例。假如GDP增加了不少,随后治理其污染花的钱更多,那高高的增幅还有什么意义呢?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,我国每年产生的餐厨垃圾有5000-6000万吨,如果这些餐厨垃圾可以从源头上得到有效控制,不仅节约了治理的成本,还能解决多少贫困人口的吃饭问题呢?